团内要闻
团内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团内要闻

善水大讲坛|高门巨族的“遗产”:谈张爱玲的文学书写

作者:林秋燕信息来源: 校团委 发布日期: 2021-03-30 浏览次数: 42

校团委新闻宣传中心讯(文记:林秋燕)330日,本学年第八期“善水大讲坛”之“华夏文化”系列讲座在佛山校区第一教学楼208课室开讲。本次讲座由科研处、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主题为“高门巨族的‘遗产’:谈张爱玲的文学书写”。主讲人张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度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

主讲人张均教授 摄记:陈浩昇

张均从家族角度来分析张爱玲的文学书写。家族是影响张爱玲文学作品风格内容的重要因素。张家清朝与李鸿章结亲,跻身上流社会,被称为“高门巨族”,即“家世显赫”的家族。在张爱玲出生的时代,家族已经走向衰落。没落的“高门巨族”依旧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财富。出生于“高门巨族”的张爱玲有着更为广阔的视野。此外,父母离异,两人重视财富而忽略女儿。令张爱玲从小缺乏温暖,同样影响了张爱玲的文学风格。

观众全景  摄记:陈浩昇

家族还带给张爱玲两层心理:被抛弃感和虚无感。张爱玲被时代抛弃的心理来源于家族的兴衰。张均谈到,张爱玲的政治态度与众不同。她冷眼旁观革命,对新思想、新文化态度冷淡。相比于一腔热血投身于抗日爱国运动的青年,张爱玲更多地从宏观角度客观地看待国家交战问题。

观众听讲 摄记:陈浩昇

虚无感的产生则与张爱玲自身的家庭有着密切联系。父母的自私让张爱玲感到孤独寂寞。她脆弱、缺乏安全感、没有归宿感。这种虚无的心理也内化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长的是无奈,短的是人生”,张均认为,这句话说尽了张爱玲感情的缺乏,心灵的虚无。

观众全景 摄记:陈浩昇

      最后,张均对以上内容作出总结:“高门巨族”留给张爱玲的“文化遗产”有三个:家族繁华的尾声、被抛弃感与虚无感。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以虚无为本,以故事为表,道尽作者的情思。张均对此表示:只要我们真正的爱过别人,也真正的被别人爱过,我们的人生就是圆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