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家园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青年家园  学习园地

清华大学良师益友曾嵘:温文尔雅 亦师亦友

作者:暂无信息来源: 暂无 发布日期: 2014-06-18 浏览次数: 1

   

    曾嵘,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7月分别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和经管学院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和经济学学士双学位。1999年7月于清华大学电机系,获得博士学位。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于2006年9月成为清华首批副教授博导。1999年8月至今在电机系高电压与绝缘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开设有《微机原理与应用》、《输配电技术》等课程,获得学生好评。

  谈起电机系的曾嵘老师,同学们对他的印象就是:对工作,尽职尽责,惜时如金,不断进取,用实际行动引领着学生;生活中,平易近人,温文尔雅,谦逊善良,用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

  而曾老师谈起自己,总是谦逊地说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在学生时代,曾老师成绩优异,以4年时间获得博士学位。毕业留校后,更是全身心投入科研教学,不仅取得大批科研成果,更是带出大批有能力、能创新的优秀学生。

传道——科研兴趣是关键

  曾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在实验室日常的课题讨论组会之外,还会定期进行全组讨论,就学生近期的科研进展和科研体会进行分享和讨论,激发大家的新想法。同学们都很享受这种轻松活泼的形式。

  曾老师也会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一些体会,并与大家讨论交流。一次分享会上,有同学聊起了美国高校,曾老师也跟着聊起他自己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经历,“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很善于表达,他们可以流利地利用口头报告或者其他方式进行清晰的口头表达;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科研上付出很多,一方面是出自对科研工作的浓厚兴趣,另外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所面临着的巨大科研压力。”曾老师用自己对科研的热爱感染着学生,用自己的行动为同学做引领示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曾老师更注重“授人以欲”,激发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从科研方法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科研状态。曾老师通过实验室日常制度的形成,以及和学生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课题兴趣,帮助学生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加有力。他常说:“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授业——帮助提升学生的科研技能

  曾老师更注重因材施教。在成为博士生导师后的6年时间里,他不断摸索并改善培养学生的方法。“导师应该和学生讨论,共同摸索,寻找科研中的至高点”,曾老师一直认为,“共同摸索”是很重要的,导师不能简单地把活儿扔给学生,让学生独自摸索,而是需要多和学生交流讨论找到解决科研问题的方法。通过这种合作式探索,帮助学生提高科研技能,培养正确高效的科研习惯,增强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信心。

  曾老师常说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学生在实际科研工作中体会、总结和提升的。他认为学生进行科研,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能力、专注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三种能力。

解惑——关心学生生活

  学生除了科研问题需要导师指导解决,科研工作之外,也常有一些困惑希望得到导师的关注和帮助。曾老师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更是在用真心和学生进行沟通。他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困惑,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并鼓励他们,“人生每一个阶段都要努力做好当下事情,培养好现阶段的能力”。以情动情,将心换心,曾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也打心底里感激曾老师。

  只要有空,曾老师便会积极参加实验室同学组织的课外活动,师生关系也在娱乐活动中更加紧密。

  曾老师总是能让人从他话语之间感受到亲和温暖,被他眉宇之间流露的坚定执着,还有举手投足间的儒者风范所感染。听师教化,如坐春风。